古往今来的熏香之器
2014-04-25 浏览次数:1392
熏香的习俗来源于宗教信仰,上古时期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感到神秘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由于人们觉得神和灵魂都是飘忽不定的、虚无飘渺的,自然界除了云、雾以外(云雾缭绕之外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神仙居住之所)只有熏烟有此特征,于是古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与神、祖先联络的办法,这就是熏香。古埃及人向太阳神祈祷时,口中念诵“借香烟之力,请神明下界”,这同中国人点香敬佛完全相同。
其实,熏香并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它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诸如此类,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
传统熏香炉,古代的熏香炉是金属或陶瓷做的外表有着精美图案的火炉,在里面点燃碳火,时时撒上香料或散香。
熏香香器的发明和应用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熏香的器具主要有熏炉和熏笼。在河北刘胜墓、湖南马王堆一号墓、西安法门寺等遗存中都有材质各不相同的薰香之器出土
古代较早的香熏均为陶瓷烧制,在汉朝流行一种叫博山炉的香熏。古代盛传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炉便是根据这一传说设计的。使用时,香料燃于炉中,烟气从盖上的镂孔冒出,凭借袅袅上升的香烟,营造出空远寥廓的境界。围炉熏香,是古代士大夫最充满情致的生活场面。
盛唐在贵族中还普遍使用一种银质香熏球,熏球内因装置两个环形活轴的小盂,重心在下,故无论熏球如何滚动,环形活轴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内燃之香料决不会倾覆以致烧蚀衣被,其原理同现代陀螺仪如出一辙。
唐代,熏笼大为盛行,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反映此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有很多都提到这种用来熏香的熏笼,如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红颜未老思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宫词》),"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 (李煜《谢新恩》),"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温庭筠《清平乐》)。西安法门寺曾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制品的熏笼。雕金镂银,精雕细镂,非常精致,都是皇家用品。
除了大量的熏笼,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熏炉,用来取暖,特别是唐以后使用的比较广泛。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金猊"。宋 黄庭坚 《惜馀欢•茶词》词:“歌阑旋烧绛蜡。况漏转铜壶,烟断香鸭。”清 陈维崧 《眉峰碧•春夜见新月》词:“无语抛银甲,且自偎香鸭。”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的生活时也多次提到熏香的器具,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写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在《醉花阴》里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还有周紫芝的词《鹧鸪天》里有"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徐伸的《二郎神》中"漫试着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词中的"金猊"、"金兽"都是这种用来熏香的器具。
清熏炉的制作和使用进入繁荣时期,故宫内大殿、书房、内寝皆置高达三四尺的巨大熏炉,形如金钟鸟笼,多为掐丝珐琅等景泰蓝之精品,亦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当时的文人高士,书案上多设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熏盒,以营造融入怡性逸情高雅意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些年又出现了电子熏香炉。电子熏香炉通常指的是电加热的陶瓷熏香炉。不仅适用于各种香料(粉状、屑状、块状等),还适用于香精油。按功能来分,电子熏香炉可分为恒温型、调温型和定时调温型。由于电子熏香炉具有味纯、安全、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所以电子熏香炉是简易熏香的最佳选择。
上一条信息: 近代中国香文化衰落的原因
下一条信息: 历史上记载的明清皇帝对沉香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