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香香道文化
沉香香道文化 瑞香科白木香树是我国特有珍贵的药用植物。历史上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两广地区。白木香树可产白木香,又叫土沉香,是一种高级香料,又是一种名贵中药材。据古籍记载,宋、明、清代,源源不断的海南沉香通过各种途径运往内地,当时的海南岛可谓香岛。 然而,如今海南白木香却因千年来过度伐木采香而变得十分稀缺,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许多人不知道海南曾经盛产沉香,也不知道沉香为何物。难道人们真的愿意将历史上浓郁的海南香锁进记忆,仅从古人的描述中体验海南香独有的芬芳吗?本报将为你揭开千年海南沉香神秘面纱的一角。 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对于现代人来讲又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话题。 历代文化名人对香都有很深的情感,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国对香的评价: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盛行熏香、熏衣,也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熏香。唐代时,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自古以来,香不仅是感官的盛宴,也是“雅文化”与“精英文化”,它融入生活,成为上层社会及文人墨客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到了今天,香文化已经融入许多现代的元素,人们对于香的理解与体验也是各有各的态度与观点,其实并不是拘泥于一味追求仪式感与形式,毕竟它本无定势,灵秀造化均于天然。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与香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社会有更多爱香、知香、好香、乐香、懂香的人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并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并融入她的享受之中。 何为沉香 沉香属瑞香科植物,是一种热带及亚热带常绿乔木。 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而这类香树的木材本身并无特殊的香味,而且木质较为松软。大多数沉香木在常态下几乎闻不到香味,而在熏烧时则香气浓郁,能覆盖其它气味,而且留香时间甚长。 沉香树(在香港、台湾地区)被称为“风水树”,是一种极具灵性的树木,不仅可以驱邪旺财,更可在生长过程中为主人积福纳善,极具开运转运之效。因其有顽固的生命力和驱虫不杀虫;枯朽后还能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精神被宗教界尊为圣树,也是世界五大宗教共认的稀世珍宝! 沉香功效 沉香不仅香气典雅,还有通关开窍、畅通气脉、养生治病等神奇的功效,历来是一味重要的药材,中医典籍的相关记述也甚多,在本草备药,本草纲目中记载,沉香能使人体中的内分泌调节良好,而其香能通窍,能刺激大脑皮层使脑细胞活化,使内脏能良好的运行。能够加强心、肾、肝功能,使人精神饱满、头脑清醒、心情愉悦等神奇功效。沉香不仅宜于熏染,也可以研成粉末内服(外用还可以治疗外伤并有镇痛作用),或以沉香片、沉香粉冲泡饮用,皆为传统的养生妙方。 香疗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疗法在近代医学发展当中,更为被广泛接受及使用。其法是通过燃烧时产生清凉的香味,使紧张的情绪放松而宁心定志。 对忙碌紧张的现代人而言,沉香有安神助眠的效果。每天晚上睡前点上一香炉,只需少许沉香屑,便有满室馨香助人好梦。此外,用少许土沉根或奇楠片放在电热水瓶里,家庭日常饮水既有清香甘美的沉香水,更有防疫保健的效果。至于静坐焚香,更是自古以来修道人的日常所需。近年许多承受生活压力的现代人虽企图以静坐调节身心,却往往苦于思虑太甚,无法静下心来。静坐焚香,即可解决静坐时心烦意乱等诸多困扰。 这种香味自古以来就被传说这特殊的疗效;沉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沉香与香道 在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越发关注的今天,香文化正迫切地回归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沉香将传统香道文化融入了当今的时尚生活中去,为人们在繁忙的节奏中,提供了了解香文化的美好计划,为心灵与情怀找到了一下栖息的港湾,活动了古人“一炷烟中得以,九衢尘里偷闲”般的生活快乐。 人类生活在无限的气味之中,经过感性和理性的选择,知道如何应用生活周遭的香料,渐渐地演变成情操教育的一环-香道。这是人类有嗅觉官能的享受到精神层面修身养性的诉求,所产生的一门生活美学。 香道,简单的讲,就是有关“香气的艺术”,是将香料所产生的香气、烟形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再加上典雅清理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闻香、哲学、艺术作品,从而使人们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 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自古以来享有“众香之首”、“香中之王”之美称!更是香道文化里主要的一种香料之一。 好的香空气渗透力强,点一根,大约可以渗透四、五十平方的地方,可以改善不良的环境和气味。好的沉香,如果将心稍加沉静,再闻香的味道,就会感觉有一股清凉之气从喉头沉下来,很舒服。室内如果有发霉的地方,一经熏过,就不再发霉了……
[详细]2014-04-25
-
关于品香的几种品法
关于品香的几种品法 第一,闻香云。就是当一缕青烟飘过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凑着鼻子去闻吸它的芳香,轻轻的吸入,慢慢的品尝它的美味。 第二。闻香韵。就是品尝一下香盒四周洋溢着的香韵,香韵和香味是有区别的,这点大家务必掌握一下,香道中所说的香味是直接闻香云飘过来的味道,很直接的感官到这个香味是怎样的。而香道中所说的香韵,就是一种意境了,就是在你品香的时候,你的身边环境散发出来的香味,因为沉香和极品檀香,都会有香味的层次变化,那么品尝香韵也是品析这款香品是否到位的关键因素。 第三,品香意。就是闻香者离开座位,在闻香的居室里走一下,去感受一下整个空间飘逸着的香韵,感受一下,这款香品给你带来的感悟,也就是香的意境。同时也是感受一下这款香品的扩香力和渗透力的好坏。极品线香的扩香能力非常强,香韵弥散渗透广泛,10米之外即可品到香意存在,而离开一米,味道又有所不同,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层次感。简单说就是凑着闻、坐着闻,走着闻,味道有多不同,要去品。 第四,品余香。就是等一支香品点完之后,我们就要品一下余香,余香就是留在空间里面的香韵,这个时候我们所闻见的香韵和之前是有变化的,是变得甘甜了,还是变得凝重端庄了,是留有清凉了还是留存花香了,每种沉檀的余香都有不同,我们就要品味余香,才能感叹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极品好香,也是品香的目的所在。 第五,组合品香,就是说燃点一支线香之后,我们接着去点第二支,第三支,用上面所说的方法,一一品尝,目的就是为了比对他们之间的变化。每一种产区的沉香,都有自己的香味、香韵、香意和余香。香道就是反复的品析不同产区的香品味道的变化,这样才是玩香道,才会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乐趣。
[详细]2014-04-25
-
近代中国香文化衰落的原因
近代中国香文化衰落的原因 宋代以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已成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场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佩挂,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吋,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一同鉴赏品评…… 但从晚清以来,连年的战乱和政局的长期不稳,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人,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的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艰难的发展时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的行为,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香料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军事上全盘落后于西方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使得传统文化中许多精华被混同于糟粕一并否定了。同时,随着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嬗变,自魏晋以来长期支持推动着中国香文化反战的文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弱,早已融入了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化学工业的发展,让化学香精取代了天然香料,现在货架上的相品名称花哨、造型丰富、包装华美,但都是化学香精调制而成,传统香品的选择、配伍、火候等核心内容曾一度被丢弃。
[详细]2014-04-25
-
古往今来的熏香之器
古往今来的熏香之器 熏香的习俗来源于宗教信仰,上古时期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感到神秘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由于人们觉得神和灵魂都是飘忽不定的、虚无飘渺的,自然界除了云、雾以外(云雾缭绕之外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神仙居住之所)只有熏烟有此特征,于是古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与神、祖先联络的办法,这就是熏香。古埃及人向太阳神祈祷时,口中念诵“借香烟之力,请神明下界”,这同中国人点香敬佛完全相同。 其实,熏香并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它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诸如此类,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 传统熏香炉,古代的熏香炉是金属或陶瓷做的外表有着精美图案的火炉,在里面点燃碳火,时时撒上香料或散香。 熏香香器的发明和应用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熏香的器具主要有熏炉和熏笼。在河北刘胜墓、湖南马王堆一号墓、西安法门寺等遗存中都有材质各不相同的薰香之器出土 古代较早的香熏均为陶瓷烧制,在汉朝流行一种叫博山炉的香熏。古代盛传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炉便是根据这一传说设计的。使用时,香料燃于炉中,烟气从盖上的镂孔冒出,凭借袅袅上升的香烟,营造出空远寥廓的境界。围炉熏香,是古代士大夫最充满情致的生活场面。 盛唐在贵族中还普遍使用一种银质香熏球,熏球内因装置两个环形活轴的小盂,重心在下,故无论熏球如何滚动,环形活轴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内燃之香料决不会倾覆以致烧蚀衣被,其原理同现代陀螺仪如出一辙。 唐代,熏笼大为盛行,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反映此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有很多都提到这种用来熏香的熏笼,如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红颜未老思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宫词》),"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 (李煜《谢新恩》),"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温庭筠《清平乐》)。西安法门寺曾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制品的熏笼。雕金镂银,精雕细镂,非常精致,都是皇家用品。 除了大量的熏笼,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熏炉,用来取暖,特别是唐以后使用的比较广泛。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金猊"。宋 黄庭坚 《惜馀欢•茶词》词:“歌阑旋烧绛蜡。况漏转铜壶,烟断香鸭。”清 陈维崧 《眉峰碧•春夜见新月》词:“无语抛银甲,且自偎香鸭。”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的生活时也多次提到熏香的器具,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写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在《醉花阴》里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还有周紫芝的词《鹧鸪天》里有"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徐伸的《二郎神》中"漫试着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词中的"金猊"、"金兽"都是这种用来熏香的器具。 清熏炉的制作和使用进入繁荣时期,故宫内大殿、书房、内寝皆置高达三四尺的巨大熏炉,形如金钟鸟笼,多为掐丝珐琅等景泰蓝之精品,亦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当时的文人高士,书案上多设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熏盒,以营造融入怡性逸情高雅意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些年又出现了电子熏香炉。电子熏香炉通常指的是电加热的陶瓷熏香炉。不仅适用于各种香料(粉状、屑状、块状等),还适用于香精油。按功能来分,电子熏香炉可分为恒温型、调温型和定时调温型。由于电子熏香炉具有味纯、安全、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所以电子熏香炉是简易熏香的最佳选择。
[详细]2014-04-25
-
历史上记载的明清皇帝对沉香的使用
历史上记载的明清皇帝对沉香的使用 明朝的木匠皇帝熹宗的沉香假山 明朝熹宗的父亲光宗在作皇子的时候,一直不受自己父亲神宗皇帝的喜爱。神宗因为不想立他做太子,竟很久都不让他出阁念书,使得这个未来的皇帝差点成了文盲。而光宗处于忧惧之中,也无暇关心自己儿子的学业,所以朱由校竟然是个文盲。光宗即位,大臣们劝他赶紧给太子找个老师读书,他却说不着急,过两天再说吧。但,还没过几天,他就死了,朱由校这个文盲就当了皇帝。 不过皇帝虽然文盲,却有一门鼎鼎大名的好手艺,那就是做木工活儿。 皇帝对木工活儿精益求精,还有更加精巧的“作品”。他曾在庭院中仿照乾清宫的样式,建造了一座小宫殿,高不过三、四尺,曲折微妙,巧夺天工。又曾做沉香假山一座,其中池台林馆无不俱备,雕琢细致,堪称一绝。他不光做模型,还把这份天份用在真正的宫殿建造上, 乾隆皇帝的沉香狮子雕件 乾隆与泰山沉香狮子 乾隆对泰山非常崇拜,一生曾十次到泰山祭拜,其中六次登上泰山玉皇极顶,留下140多首咏颂诗、130多块碑碣,是中国古代帝王中到泰山祭祀次数最多、留下诗篇最多、碑碣最多的一位皇帝。每次到泰山祭祀,乾隆都要带去丰厚的祭器。据《泰山志?盛典记》记载,从1742年到1795年的53年间,朝廷御赐泰山岱庙祭器30多次,祭器数量多达300多件。其中,温凉玉圭、沉香狮子、黄釉青花葫芦瓶被誉为“泰山三宝”。它们不但都是绝世珍品,而且每一件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沉香狮子喻意吉祥浪漫。 泰山三宝之一沉香狮子 “泰山三宝”中的沉香狮子为一对,乾隆皇帝于公元1762年御赐岱庙。这对狮子后腿蜷坐于地上,尾巴高高翘起,双目圆睁,微微启口,显得生动、可爱,树根的天然造型将狮子刻画得形神兼备。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只狮子是用沉香精心雕刻黏合而成的,沉香的凹凸疙瘩自然形成了狮子的卷毛,造型栩栩如生。 而据专家研究,制作狮子的棕黑色沉香,并非沉香木,而是指沉香树自然死亡后,埋在水土中,又经几百甚至上千年,吸收日、月、水、土之精华,形成于朽木之中的木块树脂结晶。 这对材质特殊的国宝,背后还有一段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据说这件国宝和有着传奇身世的香妃有关。 香妃,这位美丽的维吾尔族女性,1760年进入清朝后宫,7年之后,被册封为贵妃,在宫中享有特殊地位,可是即便皇帝给她再多恩宠,生活在中原的香妃也从来不曾对乾隆动心,甚至冷若冰霜。后来为慰藉香妃思乡之苦,乾隆皇帝下令在后宫修建西域毡房,宫女太监全部换上维吾尔族服装,可香妃依旧一脸愁容,茶饭不思。无奈之下,乾隆命宫女太监带香妃出去散心,然而香妃在街上还是闷闷不乐,直到看到集市上的舞狮表演,才嫣然一笑。香妃的一颦一笑被暗中观察的乾隆看在心里,据说从此以后乾隆对狮子便情有独钟了,后宫中的许多摆件饰品都有狮子的影子可寻。 为什么香妃看到狮子,突然开心呢?原来,在古时中国,并无狮子这种动物,只有几处靠近西亚边境的地方才有狮子的踪影。东汉明帝时,西域的疏勒国国王把一头狮子作为贡品献给汉明帝,然而猛兽养在深宫,平民很难见到。于是后来民间艺术家便开始用浪漫的图腾式装饰创作了一种狮子的形象,有趣的是民间艺人描绘出来的狮子肩上有一双翅膀,身上刻画云纹或火焰纹,以显其神威,被人称为辟邪。然而狮子的这一艺术形象传到西域,当地人认为进献到中原宫廷的狮子变成了神物,长出翅膀,飞回了家乡。 所以当远离家乡的香妃看到狮子,便嫣然而笑,其实是希望自己也像长了翅膀的狮子一样,逃出清朝后宫,回到家乡。可是,乾隆皇帝并不知道香妃的心思。没过几个月,乾隆皇帝登临泰山便御赐了这一对沉香狮子,其造型与舞狮中的狮子造型如出一辙,恐怕也是借用了舞狮的吉祥寓意,希望自己如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吧。 沉香与末代皇帝的壮阳药 清代皇帝讲究养生和服用补药,所以就有不少人把向皇帝敬献秘方、验方,作为升官的途径。地方上每年都会将大量的名贵药材进贡给宫廷,现在留存下来的还有犀牛角、麝香、朱砂、沉香油等等。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未有子女。解放后,中央领导曾就此问题请国内某著名医院为其会诊,病历记载:“患者于三十年前任皇帝时,就有阳痿,一直在求治,疗效欠佳……曾三次结婚,其妻子均未生育。”后来京城数位名老中医也为其诊断,四代祖传世医张荣增为溥仪献出了两剂妙方: (一)鹿茸五钱,多至一两,长毛切片,山药一两为末。薄绢包之,用白酒一瓶浸泡后饮之。日三小杯为度,酒尽,再浸泡一瓶。饮后,将鹿茸焙干,作药内用,必效。 (二)沉香五两,木香一两,青盐一两,川楝子肉青盐炒三两,枳壳去稂,酒浸后炒,韭菜子酒浸后炒,各三两。成丸服用。据说,此药服后,溥仪的病明显有了好转。 溥仪活了61岁,服上述二方应该是其50多岁的时候,此时身体机能已不如青壮年时期,应该说错过了治疗不孕不育的最佳时机。 溥仪直到去世,一共结婚五次,上面的方子应该是在其第四或者第五任妻子时采用的。他接受治疗后阳痿虽好转,性能力得到改善,能进行夫妻生活,但终究未能有子。
[详细]2014-04-25
-
中国古代沉香产地有哪些?
中国古代沉香产地有哪些? 沉香,因含有树脂,香味浓郁而价钱不菲。这种色黑、质重,比黄金珠宝还贵重的木材有许多别名:土沉香、白木香、牙香树、女儿香。国产沉香野生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喜欢温暖多湿的气候。 东莞自古产沉香,所产之香为莞香,能沉于水底为上品,故称“沉水香”,简称沉香。莞香树,别名牙香树、女儿香。据《中国树木分类学》记载:牙香树,别名女儿香、莞香(广东东莞)。是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历史悠久。古代东莞县地域广大,今之香港、深圳、宝安、中山及东莞市本土都属古代东莞县范围。 古代东莞县属下的区域(以香山为主)盛产莞香,因而,这些地区在唐宋以前已出现了与香有关的一系列地名,如:香山、香山场、香洲、香港、香港仔、香埠头、香港围等。有资料介绍:隋唐以前,东莞就是沉香的著名产地,每年有大批“莞香”进贡朝廷。属下的香山岛(即今日之中山市)是莞香的主产地。这些冠以“香”名的地名都印证了当年沉香种植采收、装船运送以及进贡朝廷、出口国外的说法。 古时香港属东莞管辖,那时的香港也曾大量种植土沉香,远在香港还未命名之前,岛上遍是开着黄绿色小花的土沉香树,农民将土沉香的树脂制成琥珀状、半透明的香块,农民将其从陆路运到尖沙头(即尖沙咀),用舢舨运往石排湾(即香港仔),再转运至内地及东南亚,甚至远及阿拉伯等地。因运香贩香而闻名,石排湾这个港口便被外国人称为“香港”,即“香的港口”,后来,“香港”更成为了整个海岛的名称。 到了清朝初年,朝廷为了清剿海患,勒令东南沿海居民向内陆迁徙。因此,种植土沉香的农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现时香港已没有出产土沉香作经济用途,然而香港的气候及水土适宜土沉香生长,因此土沉香成为香港郊野常见的树种。 中山市,古称香山县,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25年)建置。立县前的香山原是东莞县属下的香山岛。《香山县志》载:“香山县,汉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宋绍兴二十二年分置香山县,属广州,元属广州路,明属广州府”。可见,宋之前香山是属于东莞。 古代香山远离大陆,唐代朝廷设兵镇守,为香山镇,地属东莞县文顺乡。明代嘉靖年间编的《香山县志》曾对香山的取名说法作了注释:“旧《志》云:以地宜香木得名,今按县地产香木绝少,岂以香炉山之故欤。”可知香山得名于隋唐时代之前,是因产沉香而得名的,到北宋时沉香已近绝产。 古籍中记载的“女儿香”,在中山民间老一辈中也有流传。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凡种香家,其妇女辄于香之棱角,潜割少许藏之,名‘女儿香’,是多黑润、脂凝、铁格、角沉之类,好事者争以重价购之。”。“女儿香”的来历在多种史、志之中各有说法,《广东新语》是表达最清楚的。在古代香山民间中女儿出嫁,娘家会将一片沉香放在嫁妆的箱底,以备女儿为人母时生产疼痛之用。当妇女生产时,将小片沉香磨粉泡水冲服,可活血止痛;再将小片沉香点燃,有催产作用,所以称为“女儿香”,是代表父母对出嫁女儿的一片爱心。 海南沉香曾冠绝天下,被称为“琼脂”。海南沉香,从宋朝开始,就成为朝廷的贡品。海南古时被称为香州,据古籍记载,宋、明、清时的海南岛,可谓香岛,以盛产沉香而出名,源源不断的海南沉香通过各种途径运往内地。 宋代苏颂撰着《图经本草》(公元1062年)记载:“沉香、青桂、茅香,出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占城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洞。黎洞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香,一片万钱。”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后,发现海南香多,而且不少人以香为业。因此,他在《和劝农》诗序中曰:“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当时沉香生产繁荣昌盛,“环岛皆有之”。 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海南沉香,一片万钱,冠绝天下! 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游经海南岛,对海南沉香情有独钟,在《广东新语》中不惜笔墨记录海南采香盛况,并说:“欲求名材香块者,必于海之南也。” 海南沉香为五大南药之一,是我国天然药库中的瑰宝。由于多年的乱砍滥伐,资源日益枯竭,沉香树现正成为珍惜濒危植物。2004年,科技部立项批准了以“珍惜濒危药材沉香种植资源及其评价研究”为项目课题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万亩沉香种植项目启动,能有效保护海南的野生沉香。 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沿海地区地理、地质、气候环境基本相同,适合于白木香的生长,按理这些地区出产的沉香质量应该是相似的,但为什么有古代本草医籍认为沉香只是以海南琼崖等地所产质量为优的呢?我们认为这与当时的沉香树种植时间和采收方法不同是有关的。广州地区(包括中山在内)在当时也是经济发达社会开放地区,人们受经济利益驱使对沉香的采伐是急功近利,沉香树生长年限不够就开始采香,这样的质量当然不好。而海南的黎人则能坚持原则,不到生长年限决不采香,这也是海南出产沉香质量好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从明代卢之颐所著《本草乘雅半偈》一书中的记载中得到印证:“沉香……今岭南州郡悉有,傍海处尤多。……待其形全气足而后采取,功力始备。今岭南人不耐其成,每多趋利伐贼之害,唯琼管黎人,非时不妄剪凿,故屡获异香。”
[详细]2014-04-25
-
香与中国人的典雅生活
香与中国人的典雅生活 香者,草木之圣也。而万物莫不是由道而化生,道乃中华最大的一炷香。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却在清末随着中华民族的道统一起日渐式微。但是香炉可以冷,不等于香真的没了。《庄子.养生主》里说:薪尽而火传。正是这个道理。而傅京亮先生,穷其一生致力去做的让香炉中有香火。 正是这种担当,才使得让各个领域的勃然生机。 傅京亮先生自幼耳濡目染祖父辈们的制香、品香的奇情雅趣,加之辛勤研修,在研香、香器,香心法等雅文化领域均有所继承与弘扬。 傅先生一开始并没有过多言香,而是透过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投射出中华文化有大美而不言的本质。这样的文化,才会薪尽而火传,才能在阶段性休眠后重燃香火。但是绝非某些传媒、企业、幼儿园里浮于表象的素食国学、也非用于炫耀的数万元的香茶用品,也非日本等邻国以形美而着称的艺道。 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异在于整个民族有个共同的追求:香火永续,万古流芳。这是掠过千年,历经浩劫,民族之跟依然存活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香文化与日本香文化相差异的根本因素。 日本有——茶道、画道、书道、香道甚至武士道。但是在中国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言道的。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谓之道,承载着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在这个前提下才有了委婉含蓄、顺道而行的中国人,与天人合一、性命双修的中华民族,才有了中华文化的本身。民族不会断代,因为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香在延续着。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日本人屡次侵犯海南岛、十字军东征,无不是起于对香与香料的向往。 真正的香每一味,都对应着器官中的一个。以达到气血和,五脏和,六腑和,性命和之效。中国香讲究致内和以恭敬心,故而用香第一步是:要有德行;相较下日本的香道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外在的形式。傅老师说这话亦没有带任何的民族偏见情绪,只从香而言,日本的香道来自中国,融入日本香文化。故而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香并不是一回事。 而在真正的中国人哪里,香是可以汇通天地,体察万物的。做香者必须是信道有德者,心正方会事正,身心安宁才能找到自我,对事物的判断才会是正确健康的。儒家文化讲求从自我做起,找到真正的自己再去说话做事,才知道说话做事对不对。典雅也因此找到施施然地入驻方式,而不止落于形式。
[详细]2014-04-25
-
中国香文化与东西方国家的交流史
中国香文化与东西方国家的交流史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体系、人生价值观下的产物,数千年来始终是沿着“香气养性”的基本理念展开的。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基本是取之于西域及东南亚地区香药以为用。隋唐时期,许多波斯商人以贩卖香药为职业,一部分人定居于番禺、珠海等南方港口城市,收售由西域经海上运来的香药。繁盛时期,仅在番禺从事香药生意的西域商人就有三万之多。他们不仅在我国定居下来,其后代有许多还在我国读书并出仕为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代的李珣,其祖父时就来华经营香药。李珣从小就接受汉文化教育,后来不仅在朝廷为官,还成为了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药学家。他著述的《海上本草》是一部全面介绍西域药材的经典名著,成为我国的药学经典之一,也是中西文化结合的经典之作。 隋唐以来,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首先许多朝鲜留学生来到中国,他们在系统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中医药、香学、茶艺、书画、音乐也是其学习的重要内容。香文化也就是通过他们在隋唐之际先传入朝鲜,后由朝鲜传入日本的。唐代的鉴真和尚是一位香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不仅为日本带去了沉香、檀香等名贵香药,同时也把和香理法、隔火熏香等品香形式传授到日本,并在日本朝野广泛流行开来,元明之际演变为现在的——香道一百多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御家流和志野流)。 香文化第二次大的交流活动,是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开始的。明代开国后曾经长时间实行海禁,禁止了海上香药贸易的开展,致使国内香药资源匮乏。郑和下西洋不仅恢复了传统的香药海上之路,而且重新开辟了包括菲律宾及更远之阿曼、波斯等地的资源通道,新的香药资源的充足,进一步推动了明清之际香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但是,晚清以来由于受西方及日本文化及思想的影响,古人用香的根本目的被抛弃了,出现了不是传统的以颐养本性、保健养生、内养为主体的用香理念,而是以品香味为乐趣,和外求香味的用香形式,特别是台湾被日本殖民之后,在台湾地区尤为流行,是香文化走向了偏颇。
[详细]2014-04-25